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通知公告 >> 正文
 
今天是: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争创省级文明校宣传册(二)——三明故事
 
     
 
发布时间:2014-04-28        访问次数:

三明故事

三明是一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她的奇山秀水,孕育了“闽江之源”、 “闽人之源”,养育了代代勤劳善良的三明儿女;丰厚的人文积淀,诞生了“闽学之源”和“闽师之源”。客家祖地是世界千百万客家人的精神家园,三明是长征出发地,12个县区都是原中央苏区县,红色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在这里发祥,中国林业改革“小岗村”在这里呱呱坠地。

“小小三元县,三家豆腐店。城里磨豆腐,城外听得见”。一首民谣,讲述着三明岁月沧桑中的前世。历经几十年的艰辛奋斗,这座共产党人亲手缔造的美丽新兴工业城市,崛起在沙溪河畔。

三明从历史的烟尘中一步步走向辉煌。勤劳智慧、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挺立起三明人一往无前的脊梁。

三明的故事,让这块土地分外妖娆多娇,乡土的,才是特色的,永恒的。走进三明,读懂三明,体会三明,传承弘扬三明精神,锻铸三明性格,做一个出彩的三明人,续写三明的不老传奇,我们责无旁贷。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三明概览

三明,是福建中西北及闽赣结合部的一颗璀璨明珠。位于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东西宽230多公里,南北长180多公里,东邻福州,南接泉州龙岩,西连江西,北毗南平。全区总面积2.2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70万人,居住着汉、畲、回、苗等33个民族。三明自然环境优越,山地丘陵广布,河谷盆地错落期间。全市山地面积占82%,耕地占7.3%,河流水面占8.7%,其他占2%,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春秋时期先为吴地,后属越国。秦时,属闽中郡,汉武帝时置东冶县。三国至南宋先后隶属建安郡、临汀郡、建安县、建州、闽州、丰州、剑州、南剑州;元代分属南剑路、延平路、邵武路、汀州路;明清时期分属汀州府、延平府、邵武府、永春州、龙岩州。公元1936年设立三元特别行政区,1940年从永安、明溪、沙县辖区各划出一部,置三元县。1956年,三元县与明溪县合并,各取冠首一字,成立三明县,1958年4月成立省直属的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1960年1月改为省辖三明市。1963年4月改为三明专员公署,1978年3月改为三明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地市合并,成立省辖三明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1市(永安市),2区(三元区、梅列区)、9县(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建宁县、泰宁县、将乐县、沙县、尤溪县、大田县)。

三明是一座新兴的工作城市,是闻名全国的精神文明城、国家卫生城、园林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三明享有“绿色宝库”的美誉,森林覆盖率达76.8%,是全国南方集体林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林业局确定的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改革唯一试点和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是全国最绿城市。

山川秀丽、物产富饶

葱郁的林海,秀丽的山水,独特的地貌,走进三明,宛若走进一幅山水画卷。三明旅游景点和景区密度居“八闽之冠”,泰宁金湖、永安桃源洞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永安鳞隐石林,将乐玉华洞、银华洞、宁化天鹅洞、沙县七仙洞、明溪玉虚洞属喀斯特岩溶地貌;市郊瑞云洞是火成岩地貌。拥有中国丹霞泰宁世界自然遗产、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两个世界级旅游品牌和中国最美乡村,并有莘口万亩格氏拷森林、将乐龙栖山、永安天宝岩、沙县萝卜岩楠木林等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有尤溪宋代理学家朱熹诞生地、将乐杨时故里、泰宁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尚书第、永安安贞堡古建筑、宁化石壁村客家祖籍地、建宁毛泽东、周恩来故居等,吸引着无数海外游客前来观光览胜。

三明全域山区,溪流密布,峰峦叠翠,“闽江之源”上溯至建宁境内。境内蕴藏丰富矿产资源,共有工业矿床142处,是省内最重要煤炭基地,钙、铁、稀土、稀有金属储量丰富,活立木蓄积量1.7亿立方米,年产木材约180万立方米,木材及其它林产品产量约占全省三分之一。三明是一方福地乐土,土地肥沃,阡陌纵横,物产富饶。稻麦黍豆、麻油莲茶、瓜果蔬菜、畜禽水产,皆优质品佳。宁化河龙贡米、建宁白莲、夏茂花柰、尤溪金桔、清流油茶、永安白笋干、宁化辣椒干、明溪肉脯干、沙县板鸭干,皆为特产珍品,行销四海。

红色摇篮,客家祖地

三明是一块红色热土,三明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自隋唐以降,境内先后爆发过20多次农民起义。20世纪30年代初,三明境域10个县先后建立红色苏维埃或革命委员会,开展土地革命,扩大红军队伍,建立地方武装,宁化县被誉为“苏区的“乌克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先辈转战闽西北,先后进行了清流锅蒙山战斗、攻占沙县城、泰宁新桥反击战、攻克永安城、建宁保卫战等重大战事。毛泽东就此写下了“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光辉诗篇。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的一部分,以宁化为起点,踏上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如今,宁化烈士陵园、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建宁红军园、泰宁红军街,仍在诉说着三明儿女为红色中国不畏牺牲的英雄事迹,诉说着峥嵘岁月的历史沧桑。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支系统分明、富有特性的支系。客家先民主要是中原汉人,自西晋永嘉之乱始,为逃避兵燹灾祸,不断大批南迁,在迁徙播衍中与当地土著居民相互融合,诞生了客家民系和独特的客家文化。三明是客家大市,全市12个县(市、区)有10个是客家县,客家人口200万,客家文化是三明最优秀、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宁化石壁是客家人的播衍中心,是公认的“客家祖地”、“客家摇篮”,自1995年宁化石壁客家公祠落成以来,已连续举办17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三明举办,石壁成为世界客属朝圣中心。“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从石壁始,客家人播衍五湖四海。

人文荟萃,灿若群星

三明历史悠久,市郊万寿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把福建人类活动的历史始至18万年以前,是为“闽人之源”。三明文风鼎盛、教昌礼兴。自唐宋始,兴学重教之风日盛,县学、书院、社学、私塾,“比乌连墙,弦诵之声相闻,有不读诗书者,舆介笑之”。宋代泰宁有“隔河两状元,同堂四进士”,建宁县有“一门四进士”,在历史文化长河中,英才辈出,灿若群星。最杰出的的代表有闽学鼻祖杨时,承前启后者罗从彦,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三明是为“闽学之源”,世代弘扬,远播四海。清代李世熊所著《宁化县志》被誉为“天下名志”,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书法家伊秉绶的书画作品名垂青史,抗战时期大批进步文化人士凝聚于东南文化中心永安,形成独特的抗战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三明文化艺术更加繁荣,孕育出一批后起之秀。

闽学源流 崇德尚学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观书有感》,道出了闽学源流就在三明这块丰沃的土地上。

两宋时期,理学的繁荣兴盛迎来了儒家学说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周敦颐为代表的濂学,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洛学、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世称“濂洛关闽、理学四大派”。闽学在理学体系中具有独特地位,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将乐杨时、沙县罗从彦、南平李侗、尤溪朱熹,史称“闽学四贤”。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在三明迄今仍无人能逾越。

杨时(1053-1135年),号龟山先生,三明将乐县人,北宋理学家,闽学鼻祖。杨时从小聪敏过人,四岁始读诗书,八岁能诗文,人称神童。青年时期专心研究理学,著有《列子解》,投身洛阳理学大家程颢门下,与游酢、伊熔、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颐目送他远去,曾感慨地说:“吾道南矣”。中年时再投程颢弟弟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精研理学。彼时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一天,杨时与游酢同去向程颐请教学问,正赶上程颐在午休,为了不惊扰老师,他俩静候廊下。门外大雪纷飞,积雪一尺多厚。程颐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门立雪”由此成为尊师重道千古佳话。杨时继承发展二程“理”的最高范畴,认为“天下万物,理一分殊,知其分殊,所以为义,权其分之轻重,无铢分之差,则精矣”。杨时提倡由诚意正心,推之以“平天下”的内外合一之学,强调人心、道心、天理、人欲的区别,一生为精研理学,为“倡道东南”,为二程洛学入闽传播弘扬做出了不朽贡献,被人们尊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杨时在对理学研究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立学派。在哲学上用佛教《华严宗》、道教《易经》的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用儒学“格物致知”等概念丰富扩充自己的思想,融合儒、释、道精髓,对“理一分殊”“明镜”等学说有新的创见。在自然观上吸收了张载关于“气”的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思想对后代理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罗从彦(1072-1135年),字仲素,沙县城西洞天岩人,北宋理学的承前启后者。罗从彦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能诗,文采焕发,十七岁中举,喜研读理学。他听说杨时得河南二程的河洛理学真谛,称羡不已。二十九岁时,徒步到杭州萧山拜杨时(杨时时任萧山县令)为师。初入杨时门下时“汗惊浃背”,没几日就惊叹说:“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他还曾前往洛阳向程颐请教学问,发现程颐所说与杨时所传庶几无差,从洛阳回来后,师事杨时更加虔诚,曾五次受学于杨时,“终得龟山先生不传之秘”。罗从彦学成回沙县后,绝意仕途,终日端坐精思,习研伊洛渊源的理学。先后在洞天岩、南斋书院讲学论道,弘扬理学。朱熹的老师南平人李侗、父亲朱松均师从罗从彦。罗从彦治学强调“静心”,即内心省察,讲究修身治国之道以正直忠厚为本。“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天下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盖小人进则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天下必乱”。

如果说河洛理学入闽是杨时之功,则“上传伊洛(二程),下授延平(李侗)”的就是罗从彦。河洛理学经历了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代师承,终成为以集大成者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此四者,并称“闽学四贤”。

朱熹(1130-1200年),字元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三明尤溪县人,祖籍江西婺源。朱熹聪明颖悟、勤学敏思,十八岁以试题《创业守文之策》中进士。二十一岁以左迪功郎出任泉州同安主簿。在任期间,选取邑里优秀子弟,兴教昌学。二十三岁辞职回崇安武夷山中建中山堂讲学著述,研究理学。曾多次徒步到父亲同窗好友李侗家中拜师求教,后正式拜李侗为师学习研究二程洛学。朱熹在李侗门下受益匪浅,承袭了洛学正统,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李侗的启发下,领悟了“逃禅归儒”的真谛。

朱熹自进士登第入仕以来,前后五十多年,为官仅九年,在朝四十六天,其余时间都是讲学传道,著书立说。朱熹所建立的理学思想体系,与二程洛学相近,世有“程朱理学”并称。但是,朱熹建立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在对周敦颐的“太极”说、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气理论、二程的心性论做了综合性吸收的基础上,集诸家之大成,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学说体系的。朱熹强调理是本、是体,气是末、是用。他认为“性即理”,“性”内在于人就是人的心之本体,而“本心”就是人的本体存在,是超越的、绝对的普遍人性,是道德主体自律原则的内在依据。他主张人心必须绝对服从于道心,强调道德理性的主导作用,即以“存天理、灭人欲”完成道德的自我回归。他确立了儒学心性论的道德观和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至南宋末年,朱熹的理学被尊为儒学之正统,极大丰富了儒家学说,成为古代中华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学先贤们在为官从政期间,勤政爱民、关心民瘼,倡理义、兴教化、淳风俗,政声卓著。在两宋抗金斗争中,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割地求和,力主抵抗外来侵略,风骨凛然,为后世师表。他们昌教兴文、崇德尚学的精神,历经千年,成为三明人民的精神血脉,滋养哺育着代代后人。

客家祖地 根系中华

千百年来,中国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在中国人口迁移和客家民系史上,常有这样的记载:“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

客家(Hakka),是中华大家庭中汉族的一支重要而独特的民系族群,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据统计,全世界客家人约有1.2亿人,国外客属人口约2000万人,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客属社团多达数百个。

客家人主要由北方汉人融合南方闽越土著发展演变而来。客家人之源,传统观点认为在河洛,即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区域。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人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兵燹灾祸,外族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南迁,史上素有“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之说。

自西晋永嘉年始,因“永嘉之乱”和其后的“五胡乱华”长达100多年的中原战乱,使“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难江左者十六七”,中原汉族为避兵灾大举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形成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迁徙。唐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原动荡,各地人民开始第二次南迁,多数留居福建汀州(宁化、长汀一带)。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流入汀州者为数日多。明末清初,满洲部族入主中原,在抗清无力之后,民众再次迁徙,即是第四次迁徙。清康熙年间,清政府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这是史上有名的“移湖广填四川”。清代太平天国后期,人口日多,山区禀赋所限,不足给养,客家人第五次迁徙,远到港澳台、南洋诸岛和欧美等地。汉人在迁徙过程中,“客而家焉”,被称为客家。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终成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在客家民系迁徙形成中,宁化石壁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古之石壁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开阔盆地,这里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气候宜人,像一道绿色屏障,素有“玉屏”之称。唐宋以来,南迁汉人在此“避风港”里开基创业,繁衍生息,不断与当地土著居民交往融合,并以此为中转,开枝散叶,远播四海。据考证,经宁化聚散的客家人有198姓以上。客家人素有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之美德,世界客属多称其一世祖来自宁化石壁,石壁便成为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和客家文化的发祥地。1995年,宁化石壁客家公祠落成,每年举办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并将每年10月定为“祭祖月”。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客家公祠”,杨成武将军题“客家祖地”,石壁客家公祠成为全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石壁客家祖地被海内外客家人公认为“客家摇篮”、“客家祖地”,客家人的朝圣中心。三明是客家大市,宁化、清流、明溪、将乐、建宁、泰宁是客家县,270万人口中有客家人200万人。2012年,世界第25届客属恳亲大会在三明举行。缘起于1971年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平台,也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基本上每两年在世界各地有关城市举办一届。

客家是汉民族最有血性的族群,国家有难,民族危亡之际,客家人总是挺身而出。从太平天国到同盟会至建立中华民国,从抗日战争到苏维埃缔造红色共和国,无数客家先辈流血牺牲,前赴后继,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万民于水火倒悬。客家人在长期与艰难困苦的斗争中形成了“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精诚团结、开拓进取,四海为家、爱国爱乡”的精神血脉,代代相传,具有古代汉族的特点,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人才辈出。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地,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筚路蓝缕,艰辛创业,繁衍后代。客家民系,根系中华,播衍四海五洲。

中央苏区 红色摇篮

“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一首流传在闽西北的客家山歌,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那是一个风雨如磐、风云激荡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了三明这块红土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十大元帅中的八大元帅都在三明的山山水水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迹,是他们在这块热土上点燃了红色共和国的星星之火。这里是红色摇篮,是长征出发地,三明辖区的十二个县(市区)都是原中央苏区县。

1927年4月3日,国民党右派在福州发动反革命政变。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一批批青年学生不畏白色恐怖,接受马克思主义。1928年春,在福州求学的沙县籍学生官锦铨、黄可英、姜敢等人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夏,官锦铨、姜敢、张炳生等暑期回到沙县夏茂秘密发展党员,建立了闽西北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沙县特别支部,为沙县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打下了基础。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闽西发生了“五•七”清党事件。在“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学习的革命骨干奉命返乡开展革命斗争,宁化、清流、归化(明溪)三县学员也返乡。在长汀省立第七中学的宁化籍学生徐赤生加入共产党,成为宁化第一位共产党员。1929年春,徐赤生受长汀县委指示回宁化开展建党工作,8月成立了宁化第一个地下党团组织——连岗中学党团混合小组。随后,清流、归化也建立了党小组和支部。到1930年春,宁化全县共建立了4个党支部和2个党团混合小组,发展党员50多人。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首次入闽,攻占长汀。1930年1月3日,朱德率红四军第一、三、四纵队,从古田出发,在清流里田发动著名的锅蒙山战役。14日,三支纵队经宁化济村进入江西广昌。17日,毛泽东率红四军第二纵队离开古田,经清流、归化、宁化进入江西。行军途中,在马背上吟就了《如梦令•元旦》光辉诗篇: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1930年6月,在红军配合下,徐赤生领导的宁化党组织发动了西南五乡农民暴动。6月23日,在宁化曹坊乡成立宁化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宁化南乡革命委员会。6月27日,在城关基督教堂成立宁化县革命委员会,诞生了闽西北第一个红色县苏维埃政权。宁化、清流、归化在经历了创建共产党基层组织及地方武装阶段后,逐步发展为闽西北第一块红色区域——宁清归革命根据地。从1931年上半年开始,随着红军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开创并发展了建(宁)泰(宁)将(乐)根据地,使之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又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1930年12月至1933年9月,蒋介石调动军队先后向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军事“围剿”。宁清归和建泰将革命根据地是随着工农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而开创并发展起来的,在反“围剿”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1930年12月,蒋介石调动1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军事“围剿”。红军只有4万人左右,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于1931年1月取得第一次反“围剿”胜利。随即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将各部队部署在闽赣边区,扩大红军队伍,发展红色区域。1931年2月,蒋介石调动2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军事“围剿”,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指导下,从江西富田打起,不断在闽赣交界的建宁、黎川、泰宁等地扩大根据地。5月29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率领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广昌进入建宁里心并主持召开了总前委第四次会议,部署攻打建宁城。5月31日拂晓,红三军团第五、八军和红一军团第十二军计一万余人分三路向建宁守敌刘和鼎部7000余人发起进攻,激战至下午取得建宁大捷,彻底粉碎蒋介石第二次围剿。当晚,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进驻建宁城北的溪口天主教堂。大捷后的毛泽东满怀喜悦,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江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1931年7月开始,蒋介石调集30万兵力向红军和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面对大军压境,毛泽东在建宁主持了重要军事会议,分析敌我态势,制定作战方针。7月12日,红军主力离开建黎等根据地,千里回师赣南。根据地人民不断开展游击斗争,有力地配合主力红军第三次反“围剿”。9月中旬,红军粉碎了第三次“围剿”后,派部队进入宁化等县,并打通与建宁的联系。1932年10月,蒋介石又集中63万兵力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军事“围剿”。10月12日,周恩来、朱德主持制定红一方面军战役计划。16日,周恩来、朱德率红一方面军从广昌分五路向建宁、黎川、泰宁挺进。18日红军再次夺取建宁城,同日进占黎川城。19日,红军收复泰宁城,取得“北线大胜利,连克三城”的辉煌战果。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进驻建宁城,着手恢复建泰将根据地,扩大红色区域。1933年3月,叶剑英任总指挥的东南作战军在清流,挫败了国民党军卢兴邦部妄图进犯宁化、长汀等地的野心。7月,根据中央局和中革军委的决定,组建了以彭德怀任司令员的东方军入闽作战,取得延祥伏击战,泉上土堡战役等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地方武装,扩大了闽赣省区域。

1933年9月,蒋介石又调集100万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建泰将根据地和宁清归根据地配合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等红军主力,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也取得局部作战的胜利。但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下,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闽西北根据地丧失,进入三年艰苦游击战争时期。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有四个部分的中央主力红军从宁化出发长征,宁化成为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的四个出发地之一。

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红军在三明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新中国在这块红土地上生根发芽。这是三明人民永远铭记的光辉岁月,是三明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块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红土地,留给后人的是无上的荣光与梦想,是那种为了崇高的理想和信仰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刚毅与顽强。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在新的历史时期,红军精神、长征精神永远激励着代代三明儿女为建设幸福美丽的新三明不懈奋斗。

工业立市 创业艰难百战多

“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

翻开历史的书签,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那段熟悉的旋律,诉说着这座城市沧海桑田的故事。列西浮桥、红杏商场、工人文化宫……这些曾经是最能反映三明特色的事物,已渐行渐远,但他们印证着这座城市改革发展的足迹,承载着历史长河中一段段经典、美好的回忆。

三明市历史上曾是沙县双都的一个小村庄,1940年设立三元县,解放后于1956年建立三明县。解放前的三元县没有工业,农业粗放,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人烟稀少,民生凋蔽。1950年,三元县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1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2万元,只占2.9%。国营工业企业只有一个小火电厂,年产值1400元,发电量3400度。铁路通车前基本上没有进行基本建设,1950-1957年只完成投资31万元。

三明是先有工业,后有城市。三明的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工业建设史。1957年福建省委确定三明为重工业建设基地,组建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筹备班子,1958年4月正式批准成立相当于地市一级党政合一的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拉开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三明工业建设大幕。

1957年岁末,省里派出一支地质小分队进入三明,紧接着从各地抽调大批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及9128部队、省一建、省安装公司,会同当地干部、民工及来自晋江、龙溪、龙岩、闽侯等地民工和厦门大学中文系的师生,组成一支强大的建设大军,汇聚三明。同时,国家分别从西安、宝鸡、本溪、沈阳、鞍山、上海等地调集钢铁、化工、安装等行业老工人和技术人员3260多人支援三明。至58年7月,各地奔赴三明参加重工业基地建设大会战的人员已达4.4万人。在北起徐碧翁墩,南至三元台江,长达25华里的区城内,建设者们住工棚、睡地铺,斗严寒、战酷暑,披荆斩棘,移山填谷。群山沸腾了,沙溪河沸腾了。昔日穷乡僻壤,展现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重工业基地建设的绚丽画卷。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创业,到59年底,基本建成三明钢铁厂、化工厂、重机厂、自来水厂、机砖厂、水泥厂、农械厂等工厂企业80多家,当年即产钢2296吨、生铁1.18万吨,发电1000多万千瓦时,工业产值猛增。60年代初又先后将上海三星糖果厂、琦美内衣厂、金属制品厂、五金厂、皮鞋厂、玻璃厂、印刷厂等轻工骨干企业迁移三明。之后,由于备战和加强“小三线”建设的需要,先后又有福州华侨塑料厂、厦门杏林农药厂、上海国棉二十六厂、立丰染织厂、漳州东海机电厂等10余家企业迁入,福州机器厂、机床厂、工模具厂、漳州内燃机配件厂等也抽调力量支援三明工业建设。在此基础上,先后组建了三明纺织厂、印染厂、塑料厂、农药厂、机床厂、齿轮厂、工模具厂等企业。

历经几十年的风雨沧桑,三明已发展成为冶金、化工、机械、轻工食品、纺织、印染、塑料、造纸、森工、医药、建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市政建设逐步完善,科教文卫事业不断繁荣,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座现代化城市已经屹立在沙溪河畔。

创业艰难百战多。三明人民艰苦创业、筚路蓝缕,在工业建设、城市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的当代愚公精神。四面八方奔赴而来的建设者又使三明成为一座移民城市,铸就了“海纳百川、包容天下”的博大胸怀,形成了三明特有的开放包容气质。在岁月沧桑中凝结的创业文化、移民文化,是三明人民十分宝贵的财富,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五讲四美三热爱”—永远绽放的精神文明之花

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每当提起福建三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那是一座文明城市,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祥地。这座凝聚着“文明、清明、开明”城市精神美丽山城,处处绽放着绚丽的精神文明之花。

三明的精神文明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上对精神文明建设作了精辟论述。1982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全国伦理学会、中国语言学会、全国美术学会、中央爱卫会等九个团体,响应中央号召,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大兴“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五讲四美”之风。2月28日,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公安部五个部门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的通知》支持开展这一活动,这项活动与团中央开展的“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三热爱”活动相结合,从城市到农村、从内地到边疆,迅速掀起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热潮。1983年3月11日,中共中央成立了“五讲四美三热爱委员会”,“五四三”活动成为80年代最数字化的经典口号。

三明在全国率先响应中央号召。1981年1月,中共三明地委、行署决定从城市到农村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82年2月,三明地委召开“文明礼貌月活动动员大会”,全面开展以治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3月22日,福建省“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现场会在三明召开,福建省委授予三明市“精神文明,大放光明”旗帜。1984年,中共三明市委、市政府根据把三明建成文明城市的既定目标,先后开展“尊师重教”、“尊老敬贤”、“遵纪守法”、“文明用语”、“树典型、学先进”和“五个一”等教育活动,提出精神文明建设要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一起上,广泛开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教育。涌现出潘清江、林济新、郑庆兰、杨志英等各行业影响全国的先模人物和先进集体,三明的精神文明建设风生水起,影响全国。1984年6月11日-18日,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370多名代表齐聚三明,会议提出了“全国向三明市学习,三明市向全国学习”的口号,大力推动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三明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新高潮。

“好在共建,贵在坚持”。从1984年起,三明成为“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摇篮,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祥地。三明人民走上了一往无前而又与时俱进的文明建设之路。历届市委、市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成果一起要,在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同时,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手段方法,搭建平台载体,凝练三明精神。1987年开展“满意在三明、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系列活动;1990年首倡“文明市民学校”并将社会公德教育纳入; 1992年开展“满意在三明、岗位学雷锋、行业十争当”活动,影响日益深远,“三明现象”全国热议。经过不懈努力,三明人民思想素质、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不断提升,呈现出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勃勃生机,结出了累累硕果:三明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全国无障碍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等荣誉称号。

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三十年的光辉岁月,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定执着。“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精神文明种子已经在三明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已经融入了三明人的血液,滋养了几代人,已经成为三明最靓丽的城市名片。精神文明之花将永远绽放在三明大地,激励着每个人做一个出彩的文明三明人,共同建设文明和谐、美丽幸福的新三明,共圆“三明梦”。

林业改革 探索先锋

走进三明,扑面而来的是无垠的绿色,万木争荣,群山叠翠。

满目青山满目绿。这满目的青绿,是三明林业改革试验成果的最佳答卷。

三明,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南方有代表性的重点林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林业也开展了“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三定”工作。1983年,南方集体林区大多数地区开始实行“分林到户”和“两山并一山”(自留山、自营山并为责任山)。三明市经过调查研究和试点探索,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折股联营,经营承包”的办法,组建林业股东会,重构集体林区基层林业经营主体,探索集体林业经营管理新路子。

1988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我国最早的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三明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三明林业改革的大幕全面拉开。三明林改经历了全面探索、重点突破、深化推进的艰辛探索历程,改革不断深化,螺旋上升。

1990年开始,随着木材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因山林产权不明,盗砍盗伐、乱砍滥伐现象严峻,需要新的变革突破,一场新的改革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应运而生。1998年,永安市洪田村村民自发进行一场“均山、均利、均权”的集体林权改革,冒风险完成了“分山到户”的创举,洪田村被誉中国林改第一村——中国林改“小岗村”。

2003年5月,福建省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三明市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唯一试点地区,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核心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通过发放林权证,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林有其责、责有其利”的改革目标,改革进入深水区。

2005年,三明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明晰产权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同年6月,国家批复同意设立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11月,首届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隆重举行,林业对台交流合作成为两岸交流一大亮点,07年林博会升格为国家级林业专业会展。2013年,全国首家林业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浙商(福建)林业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在三明成立。至此,林业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九届,影响日益扩大,已发展成为海峡两岸林业综合性经贸活动国家级平台,成为三明一张新名片。

林业改革试验,是三明人民的伟大实践,历经三十年的艰辛探索,已成为三明工作的一大品牌。林业产业成为三明产业一大支撑,全市林业总产值532.8亿元,累计完成林权登记发证2536.2万亩,制发林权证66.5万本,发证率95.7%。三明森林资源总量占全省1/4,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8%,比试验区建立时提高13.5个点,三明成为全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林改精神,凝聚着三明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智慧和勇气,这种精神在三明人民建设生态林区、幸福林区的新征程中更加熠熠生辉,三明这颗绿色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闽师之源 开启高职教育新篇章

虎头山麓,沙溪河畔,有一块美丽的福地乐土,这里孕育了闽师源流,三明的高等教育在这里发祥,开国上将叶飞将军题写“闽师之源”。这就是原三明师范学校校址列东狮子坑,现今的三明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梅列区高岩路6号。

三明师范学校被称为“闽师之源”。她的前身系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创办的全闽师范学堂。当时的闽浙总督陈仰祈和前内阁学士陈宝琛认为“造就高等学生,必先从小学、中学层延而上,庶几各生学术整齐,教授管理方能划一。然办理中小学堂,又必须先培初级、优级师范之才”,决定将位于福州乌石山的私立东文学堂改为官办,创办全闽师范学堂,并于光绪二十九年十月二十四日正式开学,陈宝琛担任学堂的监督(校长)。它的成立推动了福建省近代教育制度特别是教师教育制度的建立,开福建师范教育之先河,也是三明师范之源。

全闽师范学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名福建师范学堂,并在附近的刘氏园亭附设女子师范传习所。光绪三十三年增设优级师范选科,易校名为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下设初级师范科和优级师范科,俗称“福建两级师范学堂”,是一所具有大学专科程度,以培养中等学校教师为目的的学校,是福建近代第一所公立高等师范学校,也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后,成立了中央教育部,积极开展教育改革,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文件,福建优级师范学堂更名为“福建师范学校”。1913年4月,易名为“福建高等师范学校”,设中师和高师两部分,以中师教育为主。1914年8月,根据教育部关于全国只设六所高等师范学校,福建不设高师的决定,高等师范科停止招生,校名改为“福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6年7月,福州、建瓯、莆田、龙溪四所省立师范和晋江、闽侯等乡村师范合并为“福建省立师范学校”,简称“闽师”,成为八闽唯一的师范学府。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开始了全面抗战。1938年,日寇将战火烧向福建,福州告急。3月,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内迁山城永安文庙,开始实施著名的“三杆”(枪杆、笔杆、锄杆)教育,在艰难的抗战岁月中焕发出勃勃向上的“闽师精神”。1942年6月,改称“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学校”。

新中国成立以后,永安师范学校经历了新生发展与曲折改革,在“文化大革命”中曾经一度停办。1971年11月,遵照福建省革委会关于复办中等师范学校的通知精神,三明专区革委会决定复办师范学校,因原永安师范学校校址已经被占用,选址于三明市区麒麟山东侧狮子坑重建校园,接收了永安师范师资、校产等。校名改为“福建省三明地区师范学校”,后又改为“福建省三明师范学校”。文革结束后,学校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三明师范成为山乡师魂的摇篮。1999年9月,三明师范与三明师专、三明职大,三明市教师进修学院“三校一院”合并组建三明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开始筹建三明学院。

2004年,三明市委、市政府开始将三明财经学校、三明卫生学校、三明轻纺工业学校三校整合组建职业技术学院。校址采取置换方式,将原三明财校、三明卫校校园作价置换给三明学院,新组建的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在原三明师范学校校址办学,三明轻纺工业学校整体并入。2005年3月,三明财经学校整体搬迁至新址开学。5月31日,福建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当年开始招生。至2010年原三明卫生学校完成搬迁,三明学院艺术系最后一批学生迁出,三明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置换工作全面完成。

百年风雨,百年沧桑。狮子坑这块福地见证了闽师教育的变迁,为传承中华文明抒写了灿烂的篇章。而今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扬帆远航,开启了三明高职教育的新篇章,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三明职院记

虎山巍巍,沙溪河长。仙谷叠翠,麒麟声远。钟灵毓秀,气象万千。

及至先贤创业,披星戴月,荜路蓝缕。开闽师源流,崇德弘文,掖教奖学,化育师表;成百年佳话,教坛盛景,英才辈出,泽惠八闽。从此狮坑焕彩,弦歌不绝。

千禧零五年,高职潮涌。财经、轻纺、卫生三源合流,传承薪火,再襄盛举。旧址肇新,古树生花。学院秉高职理念,立足三明,面向海西。兴经管人文,诚信唯实,经世致用;举轻纺机电,精业强技,实业报国;倡医学护理,仁心大爱,济世惠民。树德砺能,重教兴学。虎山之下,重聚莘莘学子,培育技术技能人才,开启三明职教新篇章。

惟德惟能,于斯为盛,是以记之。

关闭

 
     
 
[打印]   [关闭本窗口]
 
建议1680×1050分辨率或更高,IE10.0以上内核的浏览器浏览本站点
联系电话:0598-8282382(办公室) 0598-8282672(招生办) 0598-8282395(成教)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高岩路6号 邮编:365000 电子邮件:smzybgs@126.com  闽ICP备17016895号  闽公安备:3504020200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