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指着一本泛黄的《共产党宣言》,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关于共产党人初心和信仰的故事。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
陈望道
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翻译中文首译本的《共产党宣言》。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陈望道原名陈参一,出生于浙江义乌河里乡分水塘村,自幼聪慧,1915年留学日本。据曾长期担任陈望道秘书的邓明以回忆:陈望道“在日本留学期间,一边勤奋学习哲学、文学、法律等社会科学以及物理等现代科学知识,一边在课余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著作。”“早在五四之前就接受了进步文化的熏陶,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1919年,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陈望道应《星期评论》杂志之邀翻译《共产党宣言》。为了专心致志完成这个任务,1920年2月,陈望道特地回到家乡,开始心无旁骛地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本来就对社会主义十分憧憬、对马克思主义充满敬仰的陈望道以日文版为依据,同时与英文版相互对照。《共产党宣言》全篇译文不足两万字,但陈望道“花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终于在当年4月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
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
陈望道对翻译工作相当严谨仔细,为使译文准确符合原意,他不时翻阅《日汉词典》《英汉词典》,斟词酌句,一丝不苟。
从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里,随处可见一些开启白话文修辞学风气的精彩语句,如“宗教的热忱,义侠的血性,儿女的深情,早已在利害计较的冰水中淹死了。”“凝结的散作烟云,神圣的堕入秽亵。”表现出了显著的中国特色。
同时,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汉语的书面表达正处在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有些词句的表达方式与现在的文字不尽相同。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比如《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而陈望道译作:“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
早期《共产党宣言》版本。前排两册分别为陈望道译本的1920年8月版和9月版。
“怪物”一词,似乎略有贬义,但在当时的语境下,却是一个准确的翻译。1932年版华岗译《共产党宣言》,第一句是这样的:“有一个怪物正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几乎与陈望道译本一样。在这之后,还有过“巨影”“魔怪”“怪影”等众多的译法……
素材来源:北京日报《大道薪火——<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诞生记》、共产党员网百年瞬间专题文章——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