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图书馆首页 入馆指南 新闻公告 阅读阅美 好书速递 他山之石 资源服务
  当前位置: 图书馆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扶贫送“甘露”引“活泉”  
 
发布时间:2018-10-11   浏览次数:
 
     
 

本报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毛军刚 刘涛)“马脸为什么那么长?”“企鹅为什么不会飞?”“人为什么要长大?”……隔着7000多公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官店镇摩峰中心小学的学生们近日通过视频连线,频频发问,让屏幕另一端的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志愿者应接不暇。

每逢周四,“小学生难倒大学生”的场面总会如期上演。摩峰中心小学位置较为偏僻,大多数孩子从没走出过乡镇。华中农大本禹志愿团队用一条连通外界的“网络阡陌”,为3000名山区儿童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随着扶贫重心转向微观层面,农业院校该如何定位自身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6年来,华中农大在参与定点扶贫建始县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精准扶贫”模式,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开创“网络阡陌”的华中农大支教团成员赵芸逸告诉记者:“学生志愿者们通过支教接力,搭建‘学校+地方+企业’爱心桥,募集资金200余万元,建立‘一对一’学生资助体系,专职培训覆盖全县校长、骨干教师,为彻底拔除‘穷根’夯实根基。”

除了实施基础教育领域的“甘露”工程,华中农大还实施“活泉”工程为当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助力产业扶贫。

“没有学校的对口帮扶,我就没法从冷水鱼养殖的门外汉一步步变成土专家,渔场也没法发展到今天。”建始县小有名气的养鱼大户老田满怀感激地说。

经过华中农大博士服务团成员、教授张学振多年的生产指导后,老田的渔场产值实现了从1000万元到2000万元再到3000万元的“三连跳”,众多渔民从中受益。考虑到建始县冷水渔业刚起步,张学振和学生们主动申请“留级”,特地将党组织关系转到当地,成为一支“不走的博士团”。

自学校打造“专家团队+学生志愿者+产业基地”的产业扶贫模式以来,华中农大专家团队依托农科教平台优势,结合当地“八分山半分水一分半田”的特点,重点扶持景阳鸡、高山蔬菜、饲料油菜、冷水鱼等特色产业发展,建立了一批特色产业试验示范培训基地。教师志愿服务队走进田间地头,开展集中培训、现场示范讲解,培训管理干部、技术人员近400人次,培训特色产业人才、专业合作社带头人11695人次。

“教育扶贫夯实乡村振兴根基,产业扶贫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而文化扶贫能够提升乡村品牌价值,同时也是影响扶贫长效机制和效果的关键所在。”华中农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说。

为提升当地产业文化品牌形象,学校实施“志·青春”工程,以设计包装、LOGO、宣传页、淘宝网店等方式,发掘建始传统文化资源。三里乡马坡茶有新产品形象设计和包装后,单品价格增长20%,2018年春季两个月完成了过去一年的销量。

“6年来,建始已成功建成湖北省农业发展先进县,金观音乌龙茶、建始魔芋、山地蔬菜、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发展成为产值过亿元的致富产业,累计带动近5万名村民脱贫。”建始县委书记向红林说。

其实,华中农大所做的远不止这些:公益创业团队助力农产品销售、园林规划专业相关人才协助当地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保服务队致力于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多项工程齐头并进,华中农大将先进的科研成果与浓厚的社会责任感,书写在了建始的山川田野上。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9月28日第2版)

 
     
 
上一篇>>多所高水平特色型大学齐聚中石大 达成“蟒山共识”
下一篇>>校地校企合作,打造产教融合2.0版
 
[打印]   [关闭本窗口]

 

 
电话:0598-8282857  E-mail:smzytsg@163.com 邮编:365000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版权所有© 2010保留所有权利
建议浏览环境:IE10.0以上版本,1280×960分辨率或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