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厦门理工学院“青年红色筑梦之旅”5个小分队,走进福建漳州诏安县、宁德古田县等农村地区、革命老区,通过深入走访,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并签订项目解决方案协议。这是厦门理工学院实践课延伸到农村的一个侧影。
近年来,厦门理工学院思政课注重实践育人,开辟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让思政课“强”起来、“潮”起来,展现了课堂魅力,点亮青年信仰。
实践课延伸到农村和社区
今年暑期,学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分队,走进贫困地区,助力精准扶贫。在诏安县金星乡,学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小分队的创业团队深入芭乐种植地,亲身体验种植,还与当地负责人交流,就芭乐销售方面的痛点进行讨论,并就销售策略提出建议,为村民增收献计献策。
据了解,今年暑假学校共有450多名师生组成了18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分队,奔赴福建省各地。学校通过把实践课延伸到农村,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暑假期间,30名从厦门全市招募的8到15岁的小志愿者与来自厦门理工的大学生志愿者结对,作为“河小禹”的代表,在集美区灌口镇风景湖畔聚集,他们共同绘制流域图,并沿湖拾掇垃圾,进行分类,协助河长制工作。
厦门理工学院的“美集许溪”实践队陆续走进集美区18个社区和4所小学,持续开展保护母亲河系列宣传活动,吸引更多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关注河流环境。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富华说,学生的这些活动,把专业知识的实践和思政课实践结合起来,让他们收获满满,实现了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双丰收”。
如何让大学生感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成就与辉煌?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采用访谈调研的形式,让见证人口述历史,学生记录,以此来感受经济特区建设的历程。
在口述历史访谈之前,思政课教师李晓丹先讲解教材中与改革开放相关的知识点,以及国家、经济特区现实发展状况,之后,再由学生组成团队,寻找有关人员,并进行访谈和记录,从而让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的历程。如口述调研《巷口乡愁何处寻——沙坡尾历史的追寻与思考》,学生在探访厦门沙坡尾的过程中,弄清了这里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文创街区的历程,从而对相关历史文化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还有近百人次的学生深入厦门的同安、翔安郊区,到农村进行调研,完成了《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等调研报告十余篇,这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经济特区里农村的巨大变迁。
思政课“潮”起来
今年5月,一场小型报告在思政课堂上举行。而报告人不是教师,他是学校环境工程系学生张泽坤,这是学校“我讲新思想”,由学生走上讲台对思政话题进行探讨的一项具体活动。
厦门理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林兴龙介绍,“我讲新思想”分组进行,每组人数5至8人左右,题目有“我读十九大报告”“学习两院院士大会开幕式上讲话精神有感”等。学生讲完后,教师还要进行总结点评,在引导的同时,点拨和纠正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还开展微视频拍摄活动,由学生自导自演微电影或剪辑合成纪录片,视频的选题要求贴近教材,学生在拍摄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既提升了使用新技术的能力,也受到了思政教育。
近年来,厦门理工学院整合宣传、学工、后勤、教务等部门资源,建设“厦理工e起来”微信平台,在占领校园意识形态制高点的同时,依托微信互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思政工作落地生根。
现在,微信平台中的“小吐槽”,已经成为学校倾听师生心声的重要平台,学生政工干部和思政课教师通过评论和回复引导学生思想,达到了思政工作“润物无声”的效果。“同学喝酒,也要受处分,太严格了吧”,这个“吐槽”话题出来后,学院思政课老师专门结合学校发生的案例,开了一堂“校园生活与刑法修正案”的思政课,让学生明白酗酒闹事有可能触犯刑法的道理。与此同时,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法律问题,很多也被搬上了思政课堂。
每学期寒假临近之际,“厦理工e起来”把“亲情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在平台开通的“我的寒假”板块,引导学生分享寒假生活、抒发感恩亲情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真情实感中受到思想教育。
让学生走上讲台,利用微信平台实现思政课线上线下互动,让学校的思政课“潮”了起来,学校还加强思政课基础建设,做到让其“强”起来。2016年12月,学校在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的基础上,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目前,学院5门思政课均为校级精品课程,其中有2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1门为省级在线开放精品课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研究”获批教育部门2017年度优秀教研团队建设项目。2016年以来,学院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个人教学竞赛获奖3项、校级个人教学竞赛获奖5项,有省级理论读书社1个、省级教学基地1个。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马克思主义学院随即制定课堂宣讲方案,组织各教研室集体备课,认真学习研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及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在全校各年级开设了学习新思想专题课,有力推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
第二课堂丰富多彩
学校每学期聘请校内外领导和省内外社科理论界专家进校,为大学生开设讲座。近期,就邀请了宁德师范学院原校长林跃鑫教授进课堂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邀请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石红梅教授、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经纬教授来校作讲座。
学校还发挥“读书社”的理论教育引导作用。学生毛选读书社入选福建省高校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还有两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入选福建省高校第二批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读书社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红色经典名著活动,撰写心得体会和调研报告,举办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引领作用。
学院还组织学生参加福建省“一马当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竞赛活动,认真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参赛队员的理论学习,以赛促学,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院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进阶”全校本科生选修课,每学期都有100多名学生选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注重转变教师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突出自主、合作、体验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方法。采取专题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学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积极探索混合式慕课教学方式,秉承“共建与共享”的理念,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慕课学习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取得良好效果。混合式慕课教学2014年入选福建省教育工委实施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计划”,2015年入选福建省宣传部门、省教育工委、省教育部门实施的福建省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2016年获批福建省精品在线开放视频课,2017年入选福建省教育部门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这项教学改革成果目前在集美大学、泉州师院等多所院校使用与推广,在全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10日第8版)